形成“回避型人格”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則面已经说过,虽然“回避型依恋”的形成有—部分与遗传因素 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受后天养育因素的影响,在缺乏关心与反馈的环 境下成长,或是被过度支配和强制,这些都是主要的原因。
那么,“回避型人格”形成的环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 “回避型人格障碍”中,遗传因素占有较大的比例,能达到六成多。 而环境因素的影响则仅占三分之一,但是就是这三分之一,往往却是 影响这种障碍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环境因素不仅仅指养育的环境, 还包括了在学校和社会上的经历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遗传因素。目前已经知道与“回避型人格障碍” 有关的遗传因子,叫作“血清素转运体”。作为神经传导物质的血清素, 具有抑制不安情绪的作用,但是,血清素转运体则像是“水泵”一样, 扮演了汲取体内血清素的重要角色。一旦“水泵”的运转不正常了, 血清素也就无法正常发挥它的功能,人就容易有不安感,甚至变得抑郁。 不过,这个遗传因子并不仅仅与“回避型人格障碍”有关,对于其他 类型的不安障碍症状、抑郁症等也同样会产生影响,所以,这并不是“回 避型人格障碍”所特有的。
另外,“回避型人格障碍”与“社交恐惧症”在遗传因子层面, 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只是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同,才使两者在后 天的形成上产生了差异。
挪威科学家进行过一项研究以被诊断为“回
避型人格障碍”的七十名患者为实验对象,对其双亲的养育态度进行 调研,结果显示“得到来自父母亲的深切关爱,同时也不曾被过度保 护和干涉”的人,男女群体中各只有一成而已。而数量最多的人是“在 父母亲关爱不足,同时还会过度保护和干涉的家庭中长大”的人,男 性群体中有六成,女性群体中约有五成。人数第二多的情况,就是“在 父母亲关爱不足,但不会过度干涉和保护的家庭中长大”的人,男性 群体中有两成,而女性群体中约有四成。
由此可见,男性与女性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回 避型”倾向。但是,“过度保护和干涉”的养育方式,会使男性表现 出更明显的“回避型”倾向,而女性相较于男性则要稍好一些。
这样的结果,也与我们实际的临床经验相一致,“关爱照顾不足”“过 度保护和干涉”都会提高发展成“回避型”的可能性,而前者可以说 危害性更大。特别是两者同时发生的情况,那将是最坏的环境。